Annalise @ IPAM

           關於千禧年目標(MDG)之短片:水的日記 (Water Diary)

「我們對於這些自私的大人們真的很生氣;他們用完了所有的資源,卻不顧我們(後代)…如果他們以為我們會在他們年老的時候照顧他們,別妄想了!」(We are really furious with those selfish idiot grownups, they just used everything up and do not care for us… if they think we are going to look after them when they get older, they can just forget about it.”)


”8”[i]這部電影(中文譯名又為「給世界的8首樂章」)在2009年金馬影展播放時,觀影人數並不多。這部由法國的LDM公司製作的電影,是由8位世界各地的電影人操刀的8部紀錄短片所組合而成,透過影像記錄了預計在2015年前達成的8項千禧年發展目標(MDG)的推展現況。當時的我,已對「水的日記」(Water Diary)和「人與人」(Person to Person)這兩部短片印象相當深刻。3年後,我在巴黎協助IPAM的夥伴準備預計在「世界另類水論壇」(World’s Alternative Water Forum,法文簡稱FAME)的資料。在出發去馬賽參加論壇前,我再次看了「水的日記」,心情略加沉重。

「水的日記」敘述的是一個澳洲小鎮面臨到旱災缺水的問題。雨不下,作物無法耕種了;草乾了,無法繼續供養家中的小馬,所以大人偷偷的殺死了小馬,以節省水源支出。當大人們仍在煩惱缺水時,孩子們悄悄的聚集到丘陵上,透過音樂祈雨。第一次看時,覺得電影中傳達的訊息很明確:因為氣候變遷與水資源的不足,我們的世界面臨了水資源短缺;孩子們生氣前人用盡了資源,卻未顧慮到下一代的資源使用。

「水的日記」這部短片的幕後支持者之一,正是法國知名的跨國水公司- Veolia Water(威立雅水務)。法國除了葡萄酒、法國麵包與乳酪之外,也以在世界各地掠奪自然資源的跨國水公司為名。法國的三大水務公司- Veolia、Suez和Saur,正掌控了全球約69%的水資源。「水的日記」影片中僅提到澳洲面臨了氣候變遷與水源不足的挑戰;現實生活中,Veolia在2009年時被南澳大利亞州(South Australia)州政府上訴最高法院,控訴該公司之欺騙與違反水合約等行為。控訴中指出:自Veolia於1995年取得南澳大利亞州阿得雷德(Adelaide)地區的水合約之後[ii],當地水價狂飆,消費者被超收近億澳元的相關服務費用。所謂的超收”服務項目”並非來自於原有合約之範疇,且被發現這些”營收”用於Veolia在澳洲其他省分的商業用途上。這僅是法國跨國水公司在世界各地引發的「水戰爭」之冰山一角。這即是IPAM於今年世界另類水論壇所關注之焦點:跨國水務公司如何在世界各地不公平的「獲益」,與世界民眾如何戰鬥之紀錄。

「球員兼裁判」的世界水論壇(World Water Forum)
自1993年起,每年的3月22日即被訂為「世界水資源日」;在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們重申取得乾淨水源為基本人權與世界水資源之永續管理的重要性。就在世界水資源日的2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世界水資源理事會(World Water Council,簡稱為WWC)於2012年3月在法國馬賽舉辦「世界水資源論壇」(World Water Forum,簡稱為WWF)[iii],主題為「解決(世界所面臨之)問題的時刻」(Time for Solutions)。然而,世界水資源理事會和世界水資源論壇的組成,仍備受爭議,因為跨國水務公司在這些所謂之「解決世界水問題」的協議平台上,繼續操縱著水政策的制定。

馬賽是2012年世界水資源論壇(WWF)的舉辦地點,亦是法國三大水務公司之一的Suez Environment的總部所在之地。研究資料顯示[iv],47%的世界水資源理事會(WWC)的成員為水相關產業代表,而其他行業代表之比例僅為:27%為專業與學術機構代表、17%為政府成員、10%為非營利組織、5%為國際組織成員。世界水資源理事會(WWC)的會長Loïc Fauchon[v],是由Veolia和Suez合資的「馬賽水務公司」(Groupe des Eaux de Marseille)的總裁。他的副手,Charles-Louis de Maud’huy,則在Veolia集團下的「通用水務公司」(Compagnie Générale des Eaux)工作。

商機無限的水產業
水是一個商機蓬勃的產業;在2010年,全球前3大的跨國水公司(Veolia、Suez和United Utilities)已累積了170億歐元的利潤。在法國,Veolia、Suez和SAUR共享了供水與水淨化的市場,且帶來豐富財務收益。這些水公司也非常非常積極的在國際間進行策略性拓展,特別是亞洲市場。若觀察全球供水率,95%的全球飲用水和接近全部的農業用水(占全球用水量之70%)仍由公營機構提供服務;對於私營企業而言,水市場是一塊非常誘人的大餅! 除此之外,其他需要大量水資源的產業(例如:礦業、天然氣等),也對掌握全球有限的水資源虎視眈眈!

為了追求利益,與水相關的公共決策不再透過公開辯論和民主審議的程序決策。這些跨國水公司透過國際機構推展水的私有化;世界銀行(World Bank)[vi]提供發展中國家援助金的前提,多為要求該國開放產業私有化(特別是水部門)。其他「手段」還包括: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積極地政治遊說、運用偽科學的「專業知識」來誘導政府部門將水服務「外包」給私人企業服務、透過跨國公司之間的非法協議來壟斷水資源市場的價格與服務。

促成水資源市場壟斷的會談,即在世界水資源論壇(WWF)中進行;這樣的「協商」已持續了15年[vii]。在這15年當中,總有新的措施與建議被帶到該論壇中討論,期待提供這些「解決方案」給面臨水危機的國家地區。終究,這仍是一場生意;這些「解決方案」往往代表著的是將水資源的私有化給合理化,即使世界各地皆須面對水資源缺乏的危機。隨著世界人口增加,自然資源不斷被損耗,很快地我們將得正式面對水源不足的窘境。號稱是「水」專家的跨國水公司在世界各地掠奪水源之時,卻也悄悄地在污染水源;世界各地已有諸多法律案件控訴跨國水公司未按照合約約定進行廢水處理(包括美國、中國、巴西、秘魯、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

跨國水公司也不斷地再再聲明:「我們嘗試著提供水給所有的人(access to water for all)。」然而,這裡所指的「所有的人」,指的是「所有(付得起水與相關服務費用)的人」。從Veolia於1997年開始在天津提供水服務之後,天津的水價漲了8次。昆明的水價在半年內調漲了2次;在昆明市移轉49%的股份給Veolia之後,價格更狂漲了56%。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中國城市也曾面臨過供水價格狂飆的經驗,Veolia也當然不是唯一趁機圖利的跨國水公司。然而,在面臨糧食與用水危機的東非之角(Horns of Africa),跨國水公司卻缺席了[viii]。Veolia在非洲僅有五個據點;這些據點的選擇,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國際援助貸款計劃習習相關。在2010年的一場訪談中,Veolia公司代表提到:「…非洲並非(Veolia)集團的重點拓展地區,但我們也不想從非洲撤出;我們期待發在當地發展合作夥伴關係,而非僅動用集團本身的財源來投資。」

水產業-從公職行列轉入私營部門職涯的最佳跳板 ?!
法國的水公司非常清楚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最佳利益;除了在法國境內或在其他國際投資地點建立在地的「夥伴關係」,這些水公司亦積極地為這些公司建立穩固的政治關係,帶來相當程度的政治資本。在這些公司的董事會結構中,許多高階公務員離開了公職生涯的行列,逐步轉投入私營部門工作。以Veolia為例,其17名董事中即有5位畢業於法國「國家高等行政學校」(Ecole Nationale d’Aministration,簡稱ENA,為一提供未來至法國政府進行高階公職生涯捷徑之學校)、且於部長級會議服務過的高階公務員的成員,在他們的公職生涯結束後,轉加入私營部門擔任領導階級。例如:Daniel Bouton(他在擔任過法國經濟部長後,轉任於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並成為Veolia的”獨立”董事)和Louis Schweitzer(他曾在密特朗執政時期於法國前總理Laurent Fabius旗下供工作,後來亦被認命擔任Veolia的”獨立”董事)。

Suez的18名董事會成員中,亦有9位曾擔任過部長級內閣成員的前高階官員。部分人士曾是法國現任總統的顧問,或擔任過法國總理的公共關係顧問。他們被Suez選入擔任董事會成員,或是代表其他Suez的股東參與董事會。Suez董事會中的其他成員包括:法國國鐵SNCF執行長Guillame Pepy和Arnault SAS集團的執行長Nicolas Bazire。Bazire也是ENA的畢業生,曾在前法國總理Edouard Balla的內閣中工作至1995年。他與法國總統薩科齊非常友好。 Bazire在”離開”政治家的世界後,即愉快地開始了他在私營部門的董事或顧問之職涯;他也則被質疑是否曾涉及2005年總統大選前法國對巴基斯坦的軍售相關問題。

另一個著名之例子則是Joel Séché。Séché來自巴黎西邊的馬耶訥地區(Mayenne),從廢料管理與環境服務致富。在2008年,他曾設法購買Saur的 33%股權;若購買成功,Séché將成為法國主權投資基金(Sovereign Investment Fund,簡稱FSI)之第二大股東。Séché長期受益於強大的政治支持[ix]。Séché在進入Saur的資本之後,亟欲購買18%的FSI股份,但受到Saur的管理階層之反對,銀行也拒絕借款給Séché進行相關行動。然而,Séché的支持者的來自於愛麗舍宮(法國總統官邸)。在2011年年底,薩科齊總統曾召見FSI的主管到官邸進行相關說明。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公共財(Common Goods)的自由貿易
近來備受矚目的水議題之一,則與水的自由貿易相關。加拿大與歐盟之間談判之「全面性經濟與貿易協定」(Comprehensive Economic and Trade Agreement,簡稱CETA)是一個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其將消除加拿大和歐盟之間的大部分關稅,藉以改變非貿易相關卻又影響企業利潤的政府政策(例如:勞動、衛生、智慧財產權、文化、農業、公眾安全或環境的規則和法規等)。目前此貿易談判正進入一個相當特殊的情境:這是加拿大第一次將水服務端上貿易談判桌面,成為談判的籌碼。眾所皆知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水企業正來自於歐洲,而這些企業所謂之「擴張」,指的則是將公用事業私有化。CETA[x]的簽訂,將直接提供這些私營企業拓展事業「新版圖」的工具。

加拿大派出參與CETA談判的主談判代表是Pierre Marc Johnson;這位在加拿大法語區頗具知名度的傳統派政治人物,曾在1985年擔任過魁北克省的總理。過去,他也曾在世界銀行(WB)與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為IPCC)服務。然而,較鮮為人知的是,Johnson的另一項身分,則是Veolia旗下之未來研究所的成員之一。這確實很令人擔憂。畢竟,CETA的談判範疇若通過,加拿大的水產業將會全面性開放;對於歐盟的跨國水公司而言,這代表的是他們即將可開始掠奪一個商機無限的市場。

對世界各地水戰爭研究頗多的Maude Barlow[xi](她亦參與了FAME 2012)認為,歐盟的「無國界」模式,已成功地促進歐盟跨國企業的業務機會-通常多為受法規保護的「公共私營夥伴關係」(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因此,歐洲正以驚人的速度推展公用事業和服務的私有化。CETA的服務將給予這些歐裔的私營公司參與政府採購或服務招標的權利;任何有利於當地經濟的發展、支持在地糧食生產,促進在地或加拿大的商品和服務的規則或服務,將被視為不公平的貿易壁壘挑戰的貿易做法。此外,若這些公司認為加拿大政府「試圖」「干擾」這些公司的「獲利權利」,這些公司亦可起訴加拿大政府,要求高額的賠償金。

當CETA被簽訂之後,歐盟所可掌握的資源並非僅限於加拿大境內。CETA的簽署,很可能將直接開啟歐盟與加拿大的貿易夥伴之「互通往來」。舉例而言,加拿大是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NAFTA)成員之一。依據NAFTA的規定,貨物可以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內的國家互相流通並減免關稅;NAFTA也被包含於美國的國家行政協定中,也代表著違反相關規定將會帶來巨額的賠償金之議題。

在近幾年中,加拿大陸續地與巴拿馬(2009年8月)、哥倫比亞(2011年8月)、中國(2012年2月)、印度(預計將在2013年施行)等國進行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與簽署。CETA的開放,也代表著歐盟將有機會將其觸角深入至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DR- CAFTA)、加勒比海共同市場(CARICOM)等其他各類貿易協定;未來,跨國水公司也可能將其觸角深入亞洲。這是否意味著跨國企業(甚至政府)將透過貿易協定來催生與強化「新殖民主義」呢?

在地力量的興起:社會運動抵抗與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
在經過玻利維亞的科洽班巴省(Cochabamba)抵抗水私有化的水戰爭[xii]之後,世界各地仍有許多與水相關的抗爭持續上演中。祕魯的公民社會在2012年1月底開始進行全國遊行[xiii],要求法令制定者立法禁止在河川源頭採礦。民眾期待祕魯政府能認可水為基本人權,且是不能被私有化的重要資源。

在地球的另一端摩洛哥,生活在伊密特(Imiter)這個盛產礦業小鎮的民眾參與了「口渴的遊行」(The Marche of the Thirst),勇敢地抵抗礦產公司與皇家股份持有者掠奪水資源的行動(此處的人們每天僅能使用不到30分鐘的水源)。在一連串的遊行之後,提供採礦使用的水源被減少,並轉用於民生使用。

在孟加拉,民眾在2012年2月舉行的班加洛爾世界水高峰會(Bangalore World Water Summit)會場外聚集,反對跨國公司企圖運用此機會拓展水私有化的野心[xiv]

在歐洲,歐盟執行委員會(EU Commission)進行一系列調查,質疑法國的跨國水公司(包括Veolia、Suez和SAUR)濫用其壟斷水市場的優勢,私下協調商議(甚至提高)水價[xv]。在2010年4月,Suez在歐盟執行委員會突擊檢查時被處以8百萬歐元(約為3億2千萬元台幣)的罰款。歐盟的倡議團體相繼支持歐盟此行動,呼籲水資源是公共財,要求跨國水公司將水的定價透明化。
在義大利,民眾於2011年6月13日通過了一項由人民主動發起的公投法案,要求政府廢除禁止公共機構掌握水權的法令,反對義大利的水資源被私有化[xvi]。超過57%以上的民眾參與了這項頗具歷史性的公投案;其中,拒絕水資源私有化與拒絕核電廠興建等議題的得票數,皆取得超過95%「同意」的絕對意見。這證明了民眾的訴求被聽見,且人民執行其所被擁有的公民權,來捍衛民眾最佳利益。在此公投案之後,義大利的地方政府可以選擇不將水服務私有化,而跨國水公司也無法透過強制立法來取得相關利益;義大利國家政府也不得忽視民意而一昧孤行的推動妨礙公眾利益的法案。

所以,「公共服務」真的需要透過跨國公司來「販售」嗎?!

(附注:IPAM網絡下的AITEC為參加世界另類水論壇(FAME 2012)所製作的倡導文宣Fresh Water: A Hot Business(法文版,之後也將提供英文版;筆者也參與了相關籌備工作)。請參考: http://aitec.reseau-ipam.org/IMG/pdf/depliant_Eau2-1.pdf )

AITEC文宣品(Fresh Water:a Hot Business)中的「跨國公司掠奪水資源之世界地圖」

[iii]關於世界水資源理事會,請參考:http://www.worldwatercouncil.org/ 。關於世界水資源論壇,請參考:http://www.worldwaterforum6.org/en/

[v]自2005年起,Loïc Fauchon即為世界水資源理事會(WWC)的會長。

[vii]先前的世界水資源論壇地點與年份分別為:馬拉喀什(摩洛哥,1997)、海牙(荷蘭,2000)、京都(日本,2003)、 墨西哥市(墨西哥,2006)與伊斯坦堡(土耳其,2009)。

[viii]請參考”Veolia Environnement: A Profile of the World’s Largest Water Service Corporation”, Food & Water Europe(2011) http://www.foodandwaterwatch.org/reports/veolia-environnement-a-profile/

[ix]法國參議院曾對Séché集團進行一份調查報告,讚揚Séché集團之環境保護與焚化技術。

[x]請參考:“Private Water and CETA”, The Council of Canadians, http://www.canadians.org/trade/documents/CETA/CETA-water.pdf

[xi]Maude Barlow是加拿大人議會(The Council of Canadians)之會長,出版過「水資源戰爭: 揭露跨國企業壟斷世界水資源的真實內幕」(Blue gold : the fight to stop the corporate theft of the world’s water)與其他和世界水資源現況與在地抵抗等紀錄之重要著作。

[xii]在2000年代,玻利維亞為取得世界銀行的援助款項,將鐵路、電信、航空與水產業私有化。科洽班巴省的水資源因此被私有化,賣給了美國的Bechtel等跨國公司所組成的Aguas del Tunari公司;在此私有化過程中,由於水價過高,玻國民眾無法負擔,只好改用河水。跨國財團因此向玻國政府施壓,聲稱跨國財團也用有玻國河川的水權,甚至不允人民取用雨水。群眾憤怒被挑起,進行抗爭與暴力衝突,玻利維亞甚至進入戒嚴狀態。在民眾持續地奮鬥之下,水權終於回到人民手中。相關影像紀錄可參考:「解構企業」(The Corporation)、「全球化大出賣」(The Big Sellout)、「藍金:全球水戰爭」(Blue Gold: World Water Wars)和「背水一戰/美洲啟示錄」(Even the Rain)

Leave a comment